查看原文
其他

老品牌东百大楼,竟有这么多难以抹去的生活记忆!

2017-02-25 包头日报

编者按


从三三照相馆的第一张底片,到包钢一号高炉的第一炉铁水,作为老工业基地,包头培养造就了一大批老字号、老企业。这些耳熟能详的老字号、老企业,是这座城市的记忆、名片和形象,已传名中外,深深铭刻在包头的发展历程中,融入人民的工作生活里,每个人都不会忘记,更不应该忘记。

从1月5日起,《包头日报》推出“发扬工匠精神,打造百年老店”系列专栏,以期进一步提高全市上下对老字号保护和振兴发展的重视程度,激发各族干部群众和企业咬牙苦干、艰苦奋斗、干事创业的精神品质,为包头在新一轮发展中实现争先进位的奋斗目标作出新贡献。

今天,推出第二十期——《东百大楼:包头人63载的生活记忆》


东百大楼

她,建于1954年,曾经是包头人熟知的国营联营商场;

她,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内第一批,也是包头市第一家国营百货商场;

63年来,踏实做事、永不服输的精神,成就了她的魂魄,挺起了包头市商贸业的脊梁,服务了东河区及至包头的几代人;

这就是东百大楼,她早已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包头人生活记忆的“百年老店”。



代时尚的购物环境。


激情时代——包头首家国营百货商场


1972年出席包头市百货公司表彰先进的东百职工。

于淑梅是目前东百商场工作时间最久的员工之一。每每说起东百,她总是用“自豪”一词表达自己的感受。

1954年,国家投入25万元在包头市兴建了一座最早的百货大楼——包头国营联营商场,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内第一批,也是我市首家国营百货商场。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日用品、食品、瓜果副食、针织用品、文化用品、运动器材等货品一应俱全,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当时的物质生活需求。

1956年,东河区商业局成立后将其更名为东河区百货大楼。同年参加全国首届“群英会”受到国家表彰。

“到哪儿呀?”“到东百大楼看看!”那个年代,无论家住东河区还是青山、昆区的人们,都争相到东百大楼逛街。“这里货品齐全,质量保证信誉好。”对大多数人来说,即使不买,也要来转转、看看,摸摸布料、看看吃食,也能掌握当时最新流行趋势。

“到东百上班是件光荣而自豪的事儿。”于淑梅至今记得,上世纪80年代,她由纺织厂调到东百大楼上班,引来周围多少羡慕的眼光。

“那时的毛料是抢手货,是紧俏商品,人人都想买,做身衣裳,做个大衣。”尤其到过年,商场里是人山人海,走廊里、过道上,挤得满满的都是买东西、购年货的人。柜台售货员忙不过来,行政人员都得到柜台帮忙。

上世纪90年代初,东百大楼每年上缴利税高达200多万元,是东河区的利税大户。

“在计划经济时代,东百大楼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需求,也为包头的商业发展奠定了基础”,50岁退休,再次被东百大楼返聘为公司副总,12年来,于淑梅真切地感受到,正是有东百大楼的繁荣与发展,才有了东河区商业的发展与繁荣,才有了包头市今天商业的辉煌。


改革先锋——包头首批转制企业


当年熙熙攘攘的购物市民。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浪潮中,东百人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扩大了营业面积,改善了购物环境,对商品种类进行了调整,重新细分了市场。

同时,为适应经济发展趋势,1992年,更名为包头市东百商城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包头市商业系统率先实行股份制的行业。第二年,东百大楼在实现利润、利税、资金周转率方面居包头市各大商业零售企业第二位,销售利润率、流动资金利用率位居榜首。1997年,内蒙古东百商城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破茧成蝶,东百人时刻在努力着。2004年,当时包头商贸国有企业改革刚刚开始,东百就成为第一批转制的企业,正式被上海新总体事业整体收购也是迄今为止咱们包头商贸国有企业改制最成功最彻底的企业。转制后的东百,并没有像其他企业一样转行或开发房地产,而是继续沿着老东百的路线经营着,服务于东河一方百姓。

“东百商城,在东河区人民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它是东河区消费指向的坐标,代表着40多万人口的生活方式,更是东河区历史发展的见证。”作为一名职业经理人,自改制就在东百大楼工作的总经理刘大秋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


百姓情怀——东百是几代人最深的记忆


如今的东百依然顾客盈门。

近几年,一些新型的百货公司、购物中心陆续进驻包头,行业的竞争、市场的残酷、地区经济的限制给东百带来的压力可想而知,但东百一直存在着。“我想这就是它的价值,也有人问我是什么支撑东百走过了63年,一路走下来,我想应该是东百沉淀下来的踏踏实实做事以及不服输的精神,这种精神我认为就是东百的魂。”刘大秋说,东百大楼服务了东河区乃至包头市几代人,特别是40—70年代出生的人,对东百有着很深的情节,东百早已成为他们的生活记忆。

今年60岁的退休职工崔青梅是东百忠实的顾客,年轻时就在东百购物,衣食住行用品几乎都在东百购买。“不管啥时候,只要逛街,就来东百大楼,一进这个楼里,就能勾起非常美好的记忆,特别亲切。”

“从十来岁的时候,我就一直来这里买东西,记忆非常深刻。”曾是东百大楼忠实的顾客,如今是该大楼化妆品专柜柜员的马云琴欣喜地看到东百的变化。“用我们真诚的服务去打动顾客做好销售,服务好每一位顾客。希望我们的商场蒸蒸日上。”对于未来,她觉得每位员工都应该为之努力。

刘大秋至今记得,改制之初,东百大楼共有在册职工674名,退休职工197名,在岗员工77名。“2004年,我来的时候感觉这个企业确确实实就像个农村供销社,无论是从硬件设施的结构上、功能上都很欠缺。”楼里面没有厕所、没有电梯,更别提装修装潢了。“那时确实很困难,企业已是负债累累,员工的薪水很低,财务办公室人员才挣260块钱。”面对困境,许多人都在观望,如何让这个企业重焕生机?令大家没想到的是,不到一年的时间,东百大楼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总体事业接手后,用三个月的时间进行招商,45天的时间进行二次装修,15天的时间准备开业,那时我们真正创造了零空柜率,”对如此高的效率,总部都觉得不可思议。

“我觉得我们是幸运的,幸运的原因在哪里,幸运就源于东河百姓对东百的信赖,这就是一直支撑我们东百走到今天的最大的原动力,一步一步走到今天。”改造后,东百大楼人员结构实现了老中青三代结合,迎来她的发展黄金期,特别是2012—2014三年间,发展更是迅猛,商场销售收入和职工收入都有了大幅提高。

“东百是老品牌,东河是老城区,尤其是被评为包头市‘百年老店’,我们就要在这个‘老’字上做文章。”对于这个有着63年历史的百年老店,刘大秋想着如何找好东百的定位,服务于一方百姓,使东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继续前行。“立足于‘老’,服务于中老(年)这个客群,把这个客户群体服务好,我相信就是我们东百能够更好地生存的空间。”如今的东百大楼,立足于客户群体特点,结合自己的老企业、老设施、老硬件,包括顾客的老情结,将年龄结构在35岁到60岁之间的人群作为商场的主力客户群,并从品牌结构配备上、商品的品位上都以“老”为核心。

“传承、发展,东百不需要太多的豪言壮语,也不需华丽的词藻,只需踏实做事,真诚服务就可以了。”传承经典,服务百姓,刘大秋相信东百的发展空间还很大,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百年老店”。


文图 | 包头日报记者 张建芳

责任编辑 | 贾星慧   林一凡

转载注明:来源包头日报微信平台(BaotouDaily)

大家都在看☑ 包头人离不开记忆中的味道,就是“呱呱叫”!
 66年风雨同行,关于金鹿油脂你不得不知道的秘密……☑ 让几代包头人幸福的草原糖,华资实业的那份甜蜜你感受过吗?


请点击此处 关注本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